四大误区
误区1
嫦娥奔月:一门心思赴名校
如果为了上名校而放弃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专业,屈就于自己不喜欢、不擅长的专业,就有些得不偿失了。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在本科一批A、B段志愿均报考自己心仪的 “名校”,上不了名校宁愿复读。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是欠缺考虑的,风险较大。
误区2
望文生义:专业选择想当然
很多考生对专业的选择不是靠翔实的调研和精准的分析,而是看专业的名字,靠猜测专业的内容来报考,这必然是失败的。
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、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。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,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。
误区3
舍本逐末:根据地域选院校
近几年,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,对院校所在城市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倾向性,热衷于报考“天南海北”(天津、南京、上海、北京)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或其他沿海开放地区的院校。
在志愿填报中考生和家长存在着的这种浓郁的地域情结,对于高考成绩在分数上没有绝对优势的考生来说,弊大于利。
误区4
南辕北辙:根据校名选学校
部分院校名称如师范类大学、政法类大学、财经类大学、农业类大学等从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特色,但大部分院校已不能从其校名中看出其办学实力、学校特色及办学地点。
考生和家长在选校时,一定不要盲目崇拜大学的名头,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,了解高校的“前世今生”,筛选出一批在自己高考分数段内“性价比高”的大学。